4月6日,在政管学院迎来了一场温暖又充满创意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关注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灵”为主题,以“知识竞答+艺术疗愈”的创新形式展开。通过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掌握心理健康技能,构建积极心理防御机制,释放压力,感受指尖艺术的治愈力量。
心理健康知识答题——智慧与协作的碰撞
“情绪ABC理论中,激发事件(A)与情绪结果(C)之间存在什么关键变量?”“面对学业压力时,如何运用正念减压法调整状态?”在首轮知识竞答环节,聚焦情绪管理、压力调节和人际交往三大板块的题目设计,充分融入临床心理学与认知行为疗法原理。竞答题库涵盖20个心理学经典模型,例如压力管理的HALT原则(饥饿、愤怒、孤独、疲惫)、人际交往的‘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这种场景化考核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应对现实问题的工具箱。活动后,不少学生表示对“情绪急救技术”“成长型思维培养”等概念有了系统认知,未来将尝试运用心理学工具进行自我觉察。大家积极讨论、踊跃作答,既巩固了心理健康知识,又在团队协作中增进了友谊。
情绪塑造,黏土捏花——指尖上的心灵疗愈
答题环节结束后,活动进入了轻松愉悦的手工时间!同学们用五彩斑斓的黏土,捏出属于自己的“情绪花朵”。有的同学创作了灿烂的向日葵,象征积极阳光的心态;有的捏出了清新的小雏菊,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指尖的触感让心情逐渐放松,一件件充满个性的作品,也成为了每个人情绪的独特表达。艺术创作作为表达性治疗媒介,能激活右脑非语言认知功能,帮助个体释放潜意识情绪。选择花卉主题,是因为植物象征生命力,创作过程本身即是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可视化重构。学生周珈羽分享:“当指尖接触黏土的触感取代了手机屏幕的冰冷,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直观理解了“接地技术(Grounding Techniques)”对缓解焦虑的作用。
本次“理论+体验”双模块设计,旨在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向输出模式。知识竞答强化认知重构能力,手工创作则通过具身认知促进情绪调节,二者形成“理性-感性”协同干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灭火器’,而应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营养剂’。学院将继续探索符合Z世代认知特点的育人载体,让心理科学真正‘活’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

初审:张羽 复审:王郝京 终审: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