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中心组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深入学习“两会”精神会议。学院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林庆祥主持。
赖诗攀委员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视角,以“体制模式与治理绩效:中美抗疫过程比较”为题做主旨发言。他提出,美国拥有比中国更加强大的国家实力,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绩效远远落后于我国,中美两国抗疫绩效反差巨大,这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赖诗攀通过政府管理体制之信息、权力配置模式及其运行与治理绩效的分析框架,分析疫情防控下的中美官僚体制模式及两国疫情防控绩效,从而提出体制模式对政府疫情防控响应速度、协调性的影响可以部分解释两国抗疫绩效的差异。
林庆祥同志表示,赖老师从中美疫情防控绩效的学术视角,结合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体制优势,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有很高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专业理论价值。就两会精神的学习,自己通过初步的粗浅学习,比较关注今年两会聚焦“就业”“民生”两大主题、“六稳、六保”的政策措施和《民法典》的颁布。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就“首稳”、“首保”之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多次由院领导牵头开展围绕“疫情”下毕业生就业会议,提出“教师—学生”联动模式,学院从班主任(导师)、系主任、辅导员三方联动“人盯人”促进毕业生就业。他指出,本科申报省级以上一流专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求初次就业率75%以上,近5年就业率达98%。为此,学院要举全院之力抓就业,本科人才培养要从源头抓起,要立足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 “双万计划”建设入手,切实抓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工作。
侯志阳委员谈到,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前他个人主要从文献、理论对疫情防控切入研究,如社区韧性中社区角度、乡村公共卫生角度、公众参与角度。中美两国公众在这场疫情中如何配合政府工作,这点有着较大差别。美国公众无序参与,中国公众有序参与,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待研究。目前学院应该从就业工作服务入手,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就业层次。
王郝京同志提出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具有重大意义。去年香港反修例暴力事件,反映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业压力大,工作压力大,青年学生思想变得迷茫,容易被误导。今年两会强调保就业,保民生,国家应综合施策、多方保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汤兆云委员从学校师资补充“3+x”模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迫于该模式的重大压力,学院已有一位老师办理离校,未来新老师将面临全面“3+x”模式,居于人文社科科研规律制约,学院今后若干年或将面临青年教师群体工作不稳定、学院师资队伍梯队结构失衡的情况,应在教代会就此问题做出提案引起学校重视。
6月4日上午,在学院二层会议室,院党委再次组织中心组成员在线收看收听《华大讲堂》第85讲——2020年“两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之“统筹完善两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授主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