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3-25    作者:     来源:     点击:

青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引领各民族青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各民族青年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青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进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近日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由维吾尔族、回族、侗族及部分境外生组成的实践团前往泉港区钟厝进行实践调研。

沉浸式体验乡村全面振兴成果

师生们在畲族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钟厝村,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彩绘映入眼帘,这里以墙为布,画上了生动有趣的图案,让原来老旧的墙面焕然一新。村委会副书记钟虹霞介绍说:“本村2023年6月份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设钟厝溪六期环境整治(挡土墙翻砌、安装石栏杆、路拓宽建设溪边停车位),建设钟厝村汽车充电站,对部分路面硬化及排水排污设施的完善;建设家宴中心设备出租;建设钟厝片区综治+治理中心,项目已完工。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措施,确保村庄时刻展现“美颜”状态。”

在海盐文化实践基地,盐田如镜、盐白似雪,一年四季都别有一番“盐”色。这里盐业资源丰富,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追溯它的产盐史,最早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

同学们通过观摩古法制盐流程,触摸结晶海盐,同对闽南沿海先民的智慧结晶有了直观认知。基地负责人介绍,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钟厝村立足民族地区乡村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富民增收特色产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师生们步入民族文化馆,畲族彩带编织、凤凰图腾刺绣等民俗展品琳琅满目。身着传统服饰的畲族姑娘现场介绍民族习俗和饮食文化,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同学则为村民献上一支具有边疆韵味的舞蹈,大家在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村主任表示:“文化振兴是全面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而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绚丽多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钟厝村因势利导将民俗文化融入特色村寨的建设,认真挖掘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着重从海盐文化和畲族文化两方面突出文化氛围,着力打造畲族的文化品牌,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畲族文化,文化馆就是把畲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最直接的表现,是泉港区重点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一个缩影。

实践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民族村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

藏族学生拉珍表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到畲族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形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信,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作为大学生,我们应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政管学院后续将继续通过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发挥好第二课堂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互动交融中厚植家国情怀,深化民族团结意识。

初审:张羽  复审:王郝京 终审: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