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张凤荣教授云端讲授保护耕地:保护这样的耕地

发布日期:2022-07-07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2年7月6日,在主题教学周期间,学院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咨询专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凤荣教授做了题为“耕地保护:保护这样的耕地”的讲座。学院副院长张钟鑫教授主持讲座,在校同学都聆听该讲座。

讲座从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回顾、保什么样的耕地、怎么保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耕地保护工作有成效,但耕地重心向北方移动,平原区耕地大量减少

张凤荣教授指出,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一直以来,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乃至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自《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且随着资源环境制约加重和发展观的变化,耕地保护也由单纯数量保护逐步调整为今天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管理措施,有效缓解了耕地流失趋势,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空间格局出现明显变化,全国耕地资源自然禀赋质量正在逐步下降:1)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耕地重心逐步由光温、水分条件较好的东南湿热地区向积温、降水量偏少的西北温干地区转移,耕地水土资源不匹配问题进一步加剧,位于一年一熟区的耕地数量显著增加,而位于一年两熟及以上区的耕地数量则出现不同程度减少;2)从耕地所处的地形条件来看,我国平原地区耕地数量大幅减少,而山区耕地占比则呈增加的趋势;3)从灌溉耕地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灌溉耕地重心呈向水资源不足的北方移动趋势,位于华东及华南地区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而水田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北方地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近10年间全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有1.8亿亩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上种了树,其中有6200多万亩占用的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他认为,这种耕地流出和流入呈现出的明显区域差异性应引起重视:北方耕地流出的多是水土资源较好的平原耕地,而流入的多是位于半干旱区的不稳定耕地或位于滩涂、低洼沼泽等的“生态用地”;南方耕地流出的多是平坝区的水田,而流入的则多是山地丘陵坡上的旱地,有水蚀风险。

二、耕地保护就是要保优质耕地

在讲解要保护什么样的耕地时,张凤荣教授首先从作物光合作用理论角度阐述了耕地资源的本质差异。他引用了“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诗句,强调了耕地资源禀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积温和降水,指出积温决定了耕地的光温生产潜力、降水量决定了耕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是耕地生产潜力的“天花板”。他还强调了影响耕地资源质量的两个条件因素——地形和土壤,指出地形条件影响水分再分配和劳动生产率、土壤条件影响耕地生产力的挖掘。随后他指出,耕地是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但耕地的质量或生产潜力基本上是由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决定的,即使是灌溉这样的人工设施能不能够建,也最终取决于水资源。中国地域广阔,耕地生态系统的属性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耕地保护就是要保护优质高产稳产耕地,即在宏观尺度上应优先保护位于湿热气候地区的耕地;在中观尺度上应优先保护位于平原、坪坝地区的耕地,这里的耕地连片土厚水肥好;在微观尺度上应优先保护人类劳动固化在耕地上对耕地产能影响很大的灌排等基础设施齐全的耕地。

三、耕地保护要坚持藏粮于地的原则

在谈到怎样保护耕地时,他强调,耕地数量保护首先应继续坚持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时代,还要特别关注各种景观营造和绿化占用耕地,尤其要关注占用平原区耕地造林。他说,从林地不生产食物这个角度看,占用耕地造林不属于“非粮化”,应该属于“非农化”。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林地不属于“农用地”,属于生态用地。第二,他认为补充耕地来源要着眼于建设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很大,尤其是平原区地平土厚,复垦后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但没有必要将生态移民区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成耕地。第三,要慎重将“非粮化”的果园 “复耕”,尤其是山地丘陵区地块狭小不能机械化经营的“即可恢复果园”;应建立“食物安全”新概念,果树也生产食物,而且单位亩产按热量计也不低;应将地平土厚水足、本属永久基本农田的“非粮化”果园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第四是应考虑将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农产品(如瓜果蔬菜)的设施农用地纳入耕地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但养殖用地这种设施农用地不应当做耕地管理,因为畜禽是通过吃食粮食饲料等进行第二性农产品生产。在质量保护方面,张凤荣教授认为:首先是优先保护优质耕地,这有基础,因为已经有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为保优质耕地提供了“规划底图”。第二是对现有耕地进行质量提升,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他并且指出各种农田建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能,就可不必再扩大耕地面积;也防治了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这都是生态保护。

张凤荣教授指出,耕地数量的减少和其自然禀赋质量的降低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耕地保护就是要用规划和政策尽可能减缓这种发展趋势,让中国饭碗装自己的粮食,不受制于人。耕地保护法律和政策要年年讲、月月讲,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此外,他还指出耕地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吃饱吃好,因此,应该鼓励和容许一切藏粮于地的耕地建设和利用活动。

讲座最后,进行师生互动。通过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对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了解,知道保护怎样的耕地,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